米乐m6官网平台

产品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安徽太和 科技赋能 农机发力 保夏粮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  来源:米乐m6官网平台  累计销售: 17台

  芒种时节,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麦田里,伴随着一声声轰鸣,三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拨禾切割、传输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饱满的穗粒随之倾泻而出,不一会儿就装满了运粮卡车。

  “根据测产,今年小麦亩穗数平均在44万穗以上,穗粒数在38粒以上,按照历年的表现千粒重不会低于44克。如无极端天气,预计亩产在662公斤以上,我们对今年小麦丰收很有信心。”太和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永军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太和县以“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为引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农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如今,一幅农强民富的美好景象写满皖北大地。

  赵集乡界牌村,投资400万元、日烘干能力近1000吨的烘干塔拔地而起。烘干塔每年收益的6%分给村里,用以提高村集体收入

  “这个小麦的品种是‘皖麦49’,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它的主要特征是抗病、高产、优质,对赤霉病能达到中抗水平,小麦的五大病害没有一个是高感的。”安徽省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小麦烘干库里,工作人员李维抓起一把刚刚收获的小麦,细数着这个品种的优点,“它的千粒重比较大,能达到50多克。容重高,属于中强筋小麦。”

  科技强农,种子是关键。近年来,太和县持续推进区域育种能力建设,全力打造“种子强县”。全县参与良种繁育的规模企业有8家,生产的经营主体380多家,建立的良种生产基地8万多亩,年供种量3.2万吨以上。安徽省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的“恒进麦8号”通过国家审定,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主持研制的“太丰六号”高蛋白大豆通过安徽省审定,不仅是当地的主推品种,而且受到广大农户欢迎。目前,太和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全县135万亩耕地用上了“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90%。

  “现在种地不是求个温饱就行了,我们还需要追求效益。所以只有好种子是不够的,还得有相配套的技术。”徐淙祥说,“种地的农民也得学技术,要能根据天气、病虫等状况及时作出调整田间管理的方式,不能天一下雨、农作物一生病,就束手无策、听天由命。”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实用种植技术,徐淙祥总结自己从事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出了60首通俗易懂的谚语、20项小麦绿色高效关键技术等,方便农民了解使用。

  良技配良种,成效满满。今年,徐淙祥的高产攻关试验田最高亩产达到821.4公斤。为了让技术推广开,“强壮”更多农民,太和县组织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推选徐淙祥为协会会长,吸收全县32个乡镇(开发区)292个涉农行政村的525户规模种植户为协会会员,充分的发挥种粮大户的技术和规模优势,采取阶梯式示范带动,理事长带动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带动会员,会员牵手小农户,实现对全县乃至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全县派出科技特派员292人,围绕粮食生产全链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服务。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皖北研究院”,分别组建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甘薯等粮油作物研究中心,促进更多“四新”成果转化落地,让农民用上最新品种、最新技术。

  6月8日,太和县农机中心的科技特派员们来到种绳同播技术播种的麦田进行小麦测产,检验绳播小麦成效。“215天的辛苦得到了回报!”太和县农机化技术学校副校长焦蓓蓓介绍,这片试验田是去年11月5日播种的。从播种到收获的小麦生长过程中,农业科学技术特派员全程跟踪指导,采用与普通播种的小麦一样的田间管理。虽然受地块、地形制约与天气的一定影响,绳播小麦的收获结果仍达到了预期效果。这让科技特派员们增强了信心,决定再接再厉在其他粮油作物上努力一把。

  “让技术和农民紧密结合起来,使更多的农民掌握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科技强农的目标。”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徐功学说,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必须要发挥种植大户、技术人才传帮带的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效。

  “今年如果天气正常,太和县的活儿四天就能干完了,我现在应该已经在外地干活了。”6月6日,记者在太和县赵集乡界牌村见到顺祥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韶山。干了10年的农机服务,他对全县麦收情况非常了解。

  今年,太和县小麦养殖面积150万亩。在农机的助力下,从5月底到6月4日左右,麦收工作就应基本结束。但是今年恰巧在6月2~5日连续降雨,打乱了麦收的节奏。截至6月5日,麦收工作只完成60%。

  “今年的这场雨谁也没想到,县里通报说家里小麦需要抢收,号召我们回家乡帮忙,所以我们的机收队干完外地的活儿,紧忙赶了回来,先顾自己家乡的麦收。”王韶山带着我们走到办公室外,指着顺祥农机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一旁的烘干塔说,县农业农村局拨了400万元的衔接资金,在村子里填了个水塘,建了两座日烘干能力共约1000吨的烘干设备,周围的小麦抢收得上来而且能及时晾干,这场雨影响不是太大。

  截至今年5月,太和县已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个,并提前制定“三夏”农机化生产工作方案。但是面对抢收抢种的需求,机械仍然有些不足。太和县一方面到外县“现场招揽”;另一方面,发挥本地农机的“主力军”作用,上门与农机合作社沟通,请他们全力支援家乡麦收。

  “太和人民太热情了,农机部门太暖心了!”来自颍上县的机手赵友保弟兄两个,来时匆忙,直到上高速才想起没有办理跨区作业证。半夜在服务区休息时,他们拨打了太和县农机中心“三夏”24小时热线电话。农机中心让他们放心,特事特办。高速路口接待站的值班人员与收费站工作人员迅速沟通后,免收通行费并立即放行。县农机部门连夜为两台收割机办好了跨区作业证。这让赵友保弟兄俩非常感动:“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先把太和的小麦抢收完毕再离开。”

  本地农机手、众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发达积极做出响应号召,决定坚守“大本营”,暂不外出。35岁的唐发达已经干了8年农机服务。2015年,他辞去城市白领工作返回家乡。因大学主修机械相关专业,而且当时太和县为购置农机提供了补贴,所以尝试搞起了农机服务。干着干着,他发现在老家桑营镇这个农业大镇,农机服务不仅能帮助农民省钱,自己也能赚钱。于是,他注册了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固定社员从5人发展到近70人。

  “过去收麦时,外地的农机服务队到太和来,比当地的农机多。现在太和的农机组织发展起来了,本地农机数量也更多了。”唐发达介绍,在近年的跨区作业中,跨区作业证帮了大忙。不但接单方便,上高速免费,而且在外地吃住和加油都有优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国家对机械强农的支持。对于怎么进一步推进机械强农,唐发达有自己的见解:“机械化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更好开展,分散的土地不利于农机作业,只有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才能给农机一个充分的‘施展拳脚’的舞台,提高农机服务效益。”

  据了解,安徽省出台的《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对机械强农的任务作出明确要求,不仅要求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而且要求进行农业“标准地”改革。近年来,桑营镇积极行动,推进“小田并大田”,实行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现规模化种植占全镇种粮面积的36%。目前,全县50亩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种粮经营面积58.7万亩,建立了300亩以上粮食生产规模主体名录,300亩以上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种植37.5万亩。

  “加入合作社,统一派单接活儿,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没活儿干。去年我一个人就干了2000多亩。”在桑营镇桑营村的田头,众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员唐新告诉记者。

  2005年,他购买了一台收割机,干起了农机服务。2018年,他带机加入合作社。“现在到外地干活,两个机手加一个会计组队,我只负责干活,解决吃住、计算工作量、协调运输板车等都由会计负责,我不用操心。”唐新掐着手指,细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他一边说着,一边带着我们走向停在路边的收割机。“现在这个是5吨重的,是个小机型,只能‘撩个边’‘扫个尾’。”拍了拍收割机接着说,“等这一段忙完了,我准备上个12吨重的大家伙。那家伙割幅大,适应性更强,外出干活儿好用,人家认。”

  准备换个“大家伙”,看来是赚到钱了!对这个问题,唐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边摆手边说:“我只干活,赚多少不知道。”见他有些不好意思,唐发达接过话,现场算了一笔账:“每亩地一般收费70元,一年干了2000亩左右,至少拿到10多万元。现在有了跨区作业证,不要高速费,接活更快、吃住也优惠,一来一去至少得有个20万元左右。”我们转过去问唐新有没有这么多,他也不承认,只是笑着说:“多劳多得嘛!”一旁的桑营镇副镇长阮胜宇插话说:“他还种了三百多亩地。”这一算,唐新每年的收入真是不少。

  “种这么多的地,还要搞农机服务,能忙得过来吗?”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唐新表示,我是党员,就是要吃苦耐劳,起带头作用。而且现在国家政策好,我自己又是搞农机服务的,种地既方便也能赚钱。

  “种地肯定是能赚钱,但是现在的趋势是规模化经营才能赚得多一些。”在旧县镇大张村的麦田里,种粮大户韩振中告诉记者。

  今年60岁的韩振中,早年做药材生意赚了钱,几年前回到家乡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我加入了种粮大户协会,大家一起购买农资,价格比往常优惠了5%~10%左右。”谈起增收问题,这位曾经的生意人喜欢“算账”,“种地有补贴,政府给地上保险,每年还拨钱用来帮助防病治虫。平常自己还能搞搞服务,也能赚点钱。我是既有工资还有营收,虽然比一般白领累点,但是挣得真不比他们少。”

  据介绍,为促进农民增收,2022年太和县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47亿元,发放种粮补贴6153万元,落实小麦病虫害防治资金1955万元、农机补贴3138万元。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达94.2%,秋季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达92%,大豆收入保险覆盖率达100%。

  2023年,全县完成144万亩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投入2900万元实现小麦赤霉病防治两遍全覆盖,计划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47亿元。县金融机构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接签约57.86亿元,其中授信8.6亿元,保险保障金额49.26亿元。

  截至6月10日,太和县150万亩小麦抢收完毕。今年“三夏”实际投入农机2.1万台(套),麦收机械化率达到99.5%。在抓粮食生产时,也不忘抓机收减损,太和县充分挖掘机收减损潜力,举办机收减损培训班,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把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在“两强一增”行动的引领下,太和县抓粮兴农的意识越来越强,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意愿越来越强。从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道路上,太和蹄疾步稳。

  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收入,要通过规模化经营提效益。太和县顺祥农机专业合作社给种粮大户提供农机服务,一般一亩地收费45元左右,但是给小农户提供农机服务,每亩地则要收费70元左右。在耕种、“一喷三防”等服务方面,也存在着“大户”“小户”收费不同的情况。这是因为给大户服务能够最终靠“薄利多销”的方式,以面积换收益。种地的人不容易,搞农机服务的人也不容易,既要让种地的人增收,也不能让搞农机服务的人吃亏。这就要在土地规模化上做文章,推进“小田”变“大田”,以规模化农田改造,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给农机一个能够完全“放开拳脚”的“舞台”,把农机作业时间收益“提上去”,通过降本实现增收。

  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收入,要在装备技术上求创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地形多样,农作物种类多样化,农机作业环境复杂,对农机的适应性有更加高的要求。要加强院校、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互动,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产学研用推”一体发力,研发更多适合国情、农情、地情的各类农机,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技术是竞争力的核心,必须在技术上求创新。要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民收入,要通过人才建设强质效。当前农机种类多、更新快,且功能越来越细化,新式收割机、精准播种机、自走式喷雾机、无人机等,不仅对农机手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而且对农机队伍结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优化农机人才队伍尤为关键。要重点发掘有基础、有意愿的农民,组织专业培训,充实到农机手队伍中;从、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发掘、引导一批,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同时,政府对购置新型机械做好引导服务,促进农机种类丰富,推进服务领域拓展;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训,坚持阶段性培训与常态化培训相结合,逐步丰富农机培训内容。坚持“两条腿走路”,持续推进跨区域合作,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临时互助”与“长期互动”相结合,推进学习交流与取长补短,实现机械强农与科技兴农的最终目的,以高质量的农机服务,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为建设农业强国、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助力。